港媒:受馒头启发中国科学家提高世界最强非核炸药的性能
阅读量:
香港知名国际媒体南华早报报道:科学的世界从未缺乏奇迹,而最新的研究成果再一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边界。
中国科学家最近的一个创新性突破,竟然与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馒头联系在一起。
这项技术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全球最强非核炸药CL-20的性能,还为高超音速导弹的航程增加了20%。
CL-20,又被称为“炸药之王”,以其接近核武器的威力闻名。然而,这种高能炸药的威力与风险共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意外。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长期以来尝试各种技术方法提升其安全性,但结果往往是成本高昂、应用受限。
研究团队由中北大学的化工工程研究团队领导,他们提出了一种简单而高效的解决方法:将新鲜馒头放入高温炉中,在1100摄氏度下碳化两个小时,再与CL-20炸药混合。
碳化馒头的多孔结构不仅能稳定地保护炸药颗粒,还能在点燃后成为微型反应炉。
这些微孔在燃烧时额外生成的压力使爆炸更加快速彻底,同时明显降低了意外爆炸的风险。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解决方法使CL-20的安全基准提升了四倍,同时明显提高了其热分解性能和机械敏感性。
此前,科学家多使用石墨烯等高科技纳米材料来改性,但这类材料成本高昂,不适合大规模战场使用。
而馒头,作为普通百姓每日的主食,其成本之低还可以忽略不计。按照当前的汇率,一美元可以买到六个馒头。相比之下,这项技术不仅极具经济性,还易于推广应用。
中国对CL-20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分子式首次公开于1994年,由参与中国核计划的化学家余永忠发表在学术期刊中。
从那时起,中国科学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使这一复杂化学物质的低成本量产成为现实。
反观美国,虽然其海军武器中心早在1987年便合成了CL-20,但由于生产技术的挑战和成本过高,其应用一直受限。
然而近年来,面对中国军事实力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美国国防部也加大了对CL-20的研发力度,甚至提出用这种炸药填充导弹以远程打击中国舰队的计划。
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也凸显了中美在高能材料研发领域的竞争。
美国尽管在技术上起步较早,但其在量产和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为中国提供了后发制人的机会。
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创新力已逐渐摆脱传统桎梏,正在走向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科学探索。
这种炸药的改进可以明显提高常规武器的杀伤力,例如导弹、鱼雷以及航空炸弹等,同时还能优化高超音速导弹的燃料性能。
根据研究报告,新技术可将高超音速导弹的射程提高20%,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的远程打击能力将在技术层面上实现质的飞跃。
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增强了中国军队的威慑力,还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打破了其他军事强国在导弹技术领域的垄断。
对于一个拥有庞大国防军事需求的国家来说,技术成本的降低往往会决定了其战略储备的规模与效率。
这项突破无疑为中国国防力量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在未来国家防御中具备明显优势。
以往,许多人认为顶尖的科学研究需要依赖昂贵的设备与高端材料,但此次研究却用最简单的材料实现了最复杂的科学目标。
正如一位北京的能源材料科学家所说,这项研究展现了中国科学界正在迈向更自由与开放的阶段。
它不仅激励着中国科学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敢于突破,更向世界证明,中国的科学研究不仅能在高精尖领域追赶,还能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创意实现跨越式发展。
技术的革新往往会带来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CL-20的改良及其可能带来的军事应用,已经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诸多国家的关注。
近年来,美国加大了对CL-20的研究投入,其根本目的之一就是应对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
面对中国导弹技术可能带来的威胁,美国甚至不惜重新审视其武器装备体系,试图通过先进的技术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国防军事优势。
此次的馒头改良法表明,中国有能力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实现技术领先,进一步拉近与西方国家的军事技术差距。
未来,这种技术成果或将改变全世界武器研发的模式,促使更多国家探索经济实用的创新路径。
从馒头到炸药,这一听起来不可思议的技术突破背后,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在资源利用与创新思维上的卓越能力。
这项研究不仅让全球最强非核炸药的性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还为未来的军事装备与战略布局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更重要的是,这一成果反映了中国在科研领域日益增强的自主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经济实用的技术路径,中国科学家正在为国家的安全与发展贡献力量,也为全球科学技术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
相关阅读
- 中国轮胎工业成型机再创新突破“以旧换新”加速落地应用 2025-03-13
- 深度耗材_工作外设_天极网 2025-03-13
- 2024深圳世界锂电池技能博览会 2025-03-13
- 长盈精细取得发明专利授权:“盖板成型办法及电池顶盖” 2025-03-13